Subscribe: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你的過敏IQ及格嗎?自我檢測



過敏是屬於炎症反應,是指當一些外來物侵入人體時,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的過度反應。
具體來說,過敏就是將外來抗原解讀為有害的物體(如細菌病毒花粉、灰塵等)而產生變態反應,會使免疫細胞中的吞噬細胞開始活化,釋出組織胺前列腺素組織胺前列腺素會使微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癢、平滑肌收縮和反射作用等一連串的作用,小則皮膚出現紅斑麻疹,重則導致腫脹發熱等炎症表徵。過敏指的即是這些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對自己正常的自體組織產生傷害。

自我測驗測自己是否認識<過敏>:
你對過敏了解多少?試試以下問題,你認為對的畫圈,不對的畫叉
(  )1.免疫力大弱,所以才會過敏,必須增強免疫力?
(  )2.過敏的確讓人不舒服,還好不會造成危險?
(  )3.在一個人出生前,可以就種下過敏的因?
(  )4.過敏是一種心因性疾病,主要受情緒影響?
(  )5.吃天然(有機)的食物,就不會有過敏的問題?
(  )6.家有氣喘兒不必太焦慮,大多數孩子年紀增長,氣喘症狀會逐漸緩解消失?
(  )7.氣喘是在孩童時就會發作的病?
(  )8.用藥浴療氣喘,容易變成藥物依賴,最好小心?




解答:1.(x)2.(x)3.(O)4.(x)5.(x)6.(x)7.(x)8.(x)
各位都答對了嗎?

1.      免疫力需要均衡,過強或過弱都不好,過敏的人不是免疫力太弱,而是太強,以至於容易對無害的物質產生激烈的免疫反應。
2.      嚴重的過敏反應,會危及生命。例如,有些人對花生或蝦蟹過敏,吃了短則15分鐘內可因過敏性休克致死。另外,沒有好好治療氣喘的人,也會因為氣喘發作喪命。
3.      過敏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甚至可能在胎兒時就有。
4.      過敏反應假裝不來,受遺傳、環境因素影響,但情緒、壓力也會誘發過敏法應。
5.      只要吃有機食物,並不保證不會發生食物過敏。食物過敏是因為食物本身含有的蛋白質引起,另外,一些天然、沒有經烹調處理的食物,極容易引起過敏,例如海鮮、魚、蛋、牛奶、花生等。
6.      氣喘是終生的問題。雖然隨著孩子長大,氣喘發作比較不頻繁,甚至完全不發作,但以後還是有可能復發。
7.      氣喘雖然在孩童時期比較常見,但成人也會被氣喘折磨,甚至有些人是成年後才第一次發生氣喘。

8.      氣喘藥物不會有癮的問題。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顧好「清潔」、「保濕」、「防曬」3方面,型男秋冬保養真簡單!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拒當乾妹妹,補水更要鎖水-秋冬肌膚保濕觀念


皮膚科醫師表示,每逢秋冬門診乾燥性皮膚炎病患就會增加1、2成,病患皮膚會出現乾、裂、脫屑及發癢情形,不少人會忍不住搔抓,結果造成傷口,嚴重時甚至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提醒民眾,秋冬最好做好皮膚保濕,避免皮膚乾癢。

中國醫藥大學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表示,不要小看皮膚乾癢,不少病患很容易就陷入乾、裂、癢的惡性循環,即便沒有嚴重到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也很容易產生色素沉澱,一塊黑、一塊黑的,很不好看,所以秋冬一到,皮膚保濕非常重要。但保濕不是只有保水分而已,還要能鎖住水分


拒當乾妹妹 補水更要鎖水

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容易讓肌膚流失水分,加上惡劣的空氣品質、強烈的紫外線,使得女性的肌膚呈現出乾燥的問題。尤其季節交替時,水分的流失更是加倍快速。許多愛美的女性們若肌膚脫水乾燥,讓皮膚脫屑、變紅、變癢等,若沒有加以保養,即有可能形成乾燥肌,變成名符其實的「乾妹妹」。
因此,女性保養的首要任務即為保濕,保濕成分深達皮膚底層,肌膚才算是真正擁有充足水分,才能讓肌膚呈現出透潤與彈性;保濕可說是女性維持美肌的基礎保養。

要替肌膚補水,濕度要夠以外,要避免陽光蒸散流失水份,最好的方法就是補充皮膚缺乏的玻尿酸因為玻尿酸屬膠質會吸水,就可以幫助保水。醫師比喻說:「角質層如同骨架,玻尿酸就是水泥,缺一不可。」

為乾燥肌解渴這樣做
為乾燥肌解渴,醫師建議,要為肌膚慎選保濕成份,做好保濕順序,且千萬不要誤踩保濕地雷。



每晚做完臉部清潔工作後,可以使用保濕精華液,輕輕按摩塗抹在臉上保養。





1. 保濕成份這樣挑:例如以含有水性保濕因數的玻尿酸,幫助皮膚涵水,以及油性保濕分子的神經醯胺複合物加強肌膚保水,加上鎖水磁石也能有效鎖住肌膚表層水份。
2. 保濕順序這樣做:只要做完臉部的清潔,一定要保濕,才能避免角質層缺水。可先以保濕的化妝水輕拍臉上,再來可選擇凝膠狀、液狀的保濕精華液加強。若晚上睡覺時,可多使用一層乳霜。
3. 保濕地雷不要犯:但如果選購的產品不適合自己,擦了可能會發熱、泛紅、疼痛等症狀,最好先暫停使用。建議可先塗抹在耳後的肌膚試用,若無異狀則可安心使用。

民眾也可以多利用乳液及乳霜來做好皮膚的保濕,在洗完澡後擦上乳液或是乳霜,一般民眾基本上每天只要擦一次即可,如果本身皮膚屬於乾燥型,則可以視狀況每天擦2∼3次。
除了擦乳液及乳霜之外,提醒皮膚乾燥的民眾,洗澡時不要洗太熱的水,因為熱水會將皮脂帶走。

參考文章出處:華人健康網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你必須知道的食安救星-酵素


隨著食品生產技術及檢驗技術的互相磨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激烈競爭,雖然有許多難關及問題尚待解決,但臺灣在食品技術上突飛猛進是無庸置疑的。


打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網頁,點開食品添加物清單,密密麻麻琳琅滿目,各種用途的化學成份印入眼簾;究竟這些物質真的適合人體食用嗎?臺灣人民現在已成驚弓之鳥,心中永遠對這些陌生物質打個大大的問號。

艾博士知道這是科技進步的必經之路,食品科學家將食物的天然成份,用科學方式進行系統性的純化分析;而某些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就會將這些成份以化學方式大量合成。而神經科學的進步,對人體味覺的瞭解更為透徹。酸甜苦辣歸併來說,其實都是化學物質與人體味覺受器結合產生訊息傳遞的結果。因此在以化學合成原料調配食品配方時,只要分離或加入某些化學分子,就可以改變口感,增加食品的接受度。因此,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之中吃進了各種食品添加物,而增加人體的負擔。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腸道微生物的作用性,腸道細菌分為益生菌,有害菌,伺機菌。益生菌最知名的就是乳酸桿菌及比菲德氏菌,有害菌是大腸桿菌,中間菌

腸道內氧化程度增加元兇之一-食品添加物


大部分市面上的食品著色劑來源於天然成分,比如甜菜紅、葡萄和辣椒,這些食品已經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與接受,因此,採用這些食物來源的天然色素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使用起來也更安全些。大部分來源於植物色素。一些產品由於使用天然色素,其外觀便少了一些人工的因素,因此更接近于天然的形式,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如今在歐盟,天然色素不僅搶佔了合成色素的市場,而且也搶佔了一些植物原料市場。

在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盟的法規之中,所需申報的諸多合法食品添加物也包括了所謂「天然食用色素」。當然食用色素有分為天然及化學合成,但是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大部份只是會以外觀去判定食物的新鮮好壞,違法的漂白,過量的防腐劑等就會不自覺的吃下肚;就如艾博士所說的,科技的進步帶來了便利的轉機,但也帶來了一些危機。例如百度新聞曾經報導,在發黴變黑的小米之中以黃色色素加工,一般花生以黑色色素加工成竹炭花生等等。

所以,對於市面上的商品我們沒有辦法完全避免食品添加物,只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檢驗含量是否超標,但添加物含量沒有超標就對人體無害嗎?艾博士認為,食品加工是時勢所趨,預防醫學將會是未來趨勢;要如何落實預防醫學,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絕對是全民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腸道內氧化程度增加元兇之二-產氣莢膜芽孢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產氣莢膜菌屬於格藍氏陽性厭氧菌,含有強力的氧化作用酵素,會分解在胃中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質類食物,甚至會溶解腸道細胞膜,並經由此氧化作用在腸道中產生出大量的氣體。不同種類的莢膜菌會產生不同的氧化作用酵素,也稱之為細菌毒素(Bacteriocin)或腸道毒素(Enterotioxin)

好的酵素可活化人體內的抗氧化系統

人體內有數種自行製造的抗氧化酶,是人體對抗過氧化物(自由基)的第一道防線,它們可以在過氧化物產生,即刻發揮作用,利用氧化還原作用將過氧化物轉換為毒害較低或無害的物質它們包括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簡稱SOD)、谷胱甘太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簡稱GSHP)、和過氧化氫(Catalase)
這些抗氧化的作用並非單靠自己,它們還需要微量元素才能發揮作用。不過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人體對這些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並不高,雖然是必須的,但若是攝取過量時,反而可能發生中毒的現象。
此外,人體抗氧化酶的產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需要另外攝取其他抗氧化物質,才能避免自由基的傷害。

各種抗氧化物質的成份和他們的來源與效用
名稱
作用
最佳食物來源
維生素C
(Ascorbic Acid)
與羥基自由基作用、還原維生素E自由基
芭樂、奇異果、木瓜、柳橙、葡萄柚、青椒、花椰菜
維生素E
(α-Tocopherol)
阻止脂質過氧化連鎖反應
葵花子油、紅花油、玉米油黃豆油、小麥胚芽、杏仁
β-胡蘿蔔素
(β-Carotene)
中斷脂質過氧化連鎖反應、吸收激發氧的過多能量
深綠色蔬果,如胡蘿蔔、甜蕃薯、蕃茄、木瓜、紅肉李
黃酮類(Flavonoids)
預防動脈硬化
鮮黃色蔬果,如蘋果、香瓜、蔥、紅酒
引朵類
(Indoles)
抵抗肺癌、大腸癌
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高麗菜、芽甘藍、芥菜
蕃茄紅素
(Lycopene)
去除氧自由基
蕃茄、西瓜、櫻桃、李子


艾博士認為,現在市面上的食品大多由於運送成本、賣相,或是倉儲日期的考慮,多少都會加入抑制細菌的防腐劑或是著色劑;而在電子商務發達的今日,從網路上訂購商品已經蔚為風潮,所以倉儲運輸條件會成為決定性的競爭力。至今,有一種商品已經悄悄從這塊領域挾排山倒海之勢,在國際貿易及海峽兩岸一帶崛起,這款商品就是制程融入臺灣農業文化特色的「酵素」商品


酵素在制程中,以特選醋酸菌或乳酸菌等益生菌種加入裝滿天然蔬果的發酵槽內,此大量生長的益生菌將會以人口優勢競爭其他有害菌種的生存空間。因此只要是臺灣傳統工法酵素,在發酵過程之中就會將其他害菌排除。而這種工法的由來是臺灣農民以前用木桶封存蔬果,但在農忙時期忘記取出;後來打開桶蓋,一陣香氣撲鼻而來,發現蔬果皆化為瓊漿玉液,口感香濃醇厚。這美麗的誤會開啟了臺灣農村一股風潮,迄今臺灣農民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更健康、更香醇的蔬果發酵液制法,揉合了近百年的傳統,成為臺灣的一大特色。

多喝酵素,培養抗氧化體質!


維他命C(人體合成膠原蛋白過程的重要輔酶)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保持肌膚彈性以及關節的健康;因此想要擁有抗氧化體質,除了多吃天然蔬果及外,也要多補充維他命CE、硒等抗氧化物質,才能有效促進抗氧化效果。

發酵的蔬果是攝取抗氧化營養素的最佳選擇,如深綠及黃紅色蔬菜、柑橘類、莓果類、番茄、檸檬等食物含有豐富維他命C;谷類、植物油、綠葉蔬菜、蛋黃、堅果類食物含豐富的維他命E;多吃大蒜、青蔥、洋蔥則可攝取微量元素硒。

因此,艾博士建議讀者最好的抗氧化物質攝取方式,不是只吃外觀光鮮亮麗的蔬果,(外觀好看不代表真的健康);也不是直接購買國外的化學合成健康食品(例如純維生素B, 這些大部分是經由化學合成),而是追本溯源,回歸農村時期的誠樸之心,最扎實的發酵制程生產、通過農藥重金屬檢驗的臺灣優質酵素,才是最佳之選。

艾博士小提醒:
1.因食品科技進步,食品添加物防不勝防。
2.購買食品時需小心選購,不可只看外觀顏色。
3.預防腸道惡菌,最好的方法是定殖優質腸道益生菌。
4.適量補充天然抗氧化食材,守護腸道。
5.酵素不需添加防腐劑,是因為其中益生菌競爭其生存空間及環境。
6.酵素為多種臺灣本地蔬果發酵,富含多種天然抗氧化物質及維生素。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防治大腸癌:食療運動與心態



大腸癌,又稱為「結直腸癌」,一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主要症狀有:血便、肛門出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長期貧血、體重減輕和腹部腫塊。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6月份公布最新的9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位居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平均每42分就有1人罹病。

大腸癌是男性常見癌症的第一名,女性常見癌症的第二名。根據國健局資料顯示,國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有上升的趨勢,發生率是美國的1.4倍,標準死亡率是美國的1.7倍。
大腸癌是典型「病從口入」的癌症別,與「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關,醫師表示,嗜吃高脂肪紅肉、精緻甜食、燒烤炸物,這類飲食讓國人累積了高單位動物性脂肪,加上缺乏新鮮蔬菜水果、運動不足造成肥胖問題,也讓大腸癌的發生率持續攀高。醫師指出,國人大腸癌發生率高,除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跟老化、菸酒習慣有關,因此若能減少這些危險因子,也可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目前檢驗大腸癌的有效篩檢工具為糞便潛血檢查,且國內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的人當中,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2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瘜肉未經切除或治療,容易惡化為大腸癌。早期血便或肛門出血等問題常被患者忽略或者不易被發現,一但出現了體重減輕或觸摸到了腹部腫塊時通常已非早期了。


不過,大腸癌與別種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早期治療率可高80%至90%以上,即使是第二、三期癌,治療率也可達50%至70%,是治療效益甚高的癌症,罹病民眾應把握黃金治療期,降低死亡率。國健局呼籲民眾善用糞便潛血篩檢工具,及早透過大腸鏡檢查,把息肉和早期癌症病灶切掉,降低死亡率。目前政府已經提供免費的大腸癌篩檢,凡是5069歲的人,每2年可做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多加利用。

如果罹癌被醫師評估僅剩3個月壽命,您會選擇如何面對?許多人罹患大腸癌末期的,但因為決定調整生活步調,改變飲食習慣,天天運動,以正向的心情面對人生,讓生活變得更健康,最終能夠痊癒。

防治大腸癌 
第一:減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
許多醫師表示,造成大腸癌的最關鍵原因是吃太多肉,尤其動物性脂肪、動物性胺基酸經過高溫都會產生致癌物,此外民眾常吃的香腸等加工肉品也可能含有亞硝酸鹽等致癌物。建議預防大腸癌最好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且肉品盡量不要高溫燒烤。





第二:不偏食,特別注重蔬果579
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有助於預防大腸癌。可參照國健局的「蔬果579」的攝取觀念,以新鮮純果菜汁取代咖啡、可樂、有糖等飲料,以蔬菜水果當作點心,取代西點蛋糕,並且時常高纖飲食排毒,即可在五年內將可看到癌症發生率的降低。






第三:不忘記例行的身體健康檢查,與積極接受治療的觀念
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治癒率高達89成,但由於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建議國人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及早發現和治療。
第四:正向心情與定時運動,把健康找回來
癌症就像慢性疾病,只要接受治療,且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病友也能和癌細胞和平共處。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罹癌後的心態趨向於放棄或負面情緒,目前醫界或學界都不斷研發新的治療方法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癌友若能放鬆心情,有個固定的信仰讓自己保持心靈平靜、鍛鍊堅強意志力、提整生活步調,定時運動,癌細胞就能獲得穩定控制,讓生活更健康。












參考資料出處:




相關文章


健康與美麗的秘密-不要只考慮一個面向

餿水油下肚怎麼辦?多排毒保持排便順暢

保護腸道助排便!香菇多醣體發威















在馬桶上蹲半天也無法順利「解放」嗎?營養師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三餐營養不均衡,水分攝取不足,都是引起便祕發生的因素之一,想要擺脫便祕不適,不妨多吃富含多醣體成分的香菇,有助刺激腸胃蠕動、增加腸道免疫。
香菇是「蔬菜牛排」 多醣體護腸胃助排便
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室主任侯玟伊表示,素有「蔬菜牛排」美稱的香菇,其所含有的蛋白質成分中,包含數十種人體不可或缺的氨基酸成分,不僅有利人體吸收利用,更沒有肉類食物脂肪、膽固醇含量偏高的問題。
香菇的好處可不只於此,香菇的黏液蛋白成分中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對腸胃有保護作用,可幫助修復胃黏膜、抵抗胃酸,改善胃部潰瘍問題,並刺激腸胃蠕動,預防便祕問題找上門。除了多數人所知的多醣體成分外,香菇中所含有的酥胺酸、精胺酸、維生素B1等營養素,也有促進消化、使胃腸道功能順暢、防治胃潰瘍的效果。
活化腸道益菌助軟便 水溶性膳食纖維功不可沒
最重要的是,每100公克的香菇熱量僅有38大卡,大口食用也不擔心發胖;而膳食纖維含量更高達3.8公克,且屬於能溶解於水中,具有一定的黏性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吸收腸道中的大量水分,讓糞便保持柔軟狀態,使排便過程更順暢;並使腸道中的益菌活性化,增加益菌的繁殖,讓腸道生態更健康完善,提升腸道免疫力、隔絕壞菌所帶來的腹痛、腹瀉等傷害。

文章出處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餿水油下肚怎麼辦? 多排毒保持排便順暢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近來油品問題連環爆,造成民眾人心慌慌,已經吃下去的毒油也不知道怎麼辦?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彥仁表示,油害傷身屬於慢性中毒的一種,應盡速排出;可以多運動排汗,或是食用紅豆及綠豆,保持消化系統平衡,並維持排便順暢,避免毒物囤積在體內;平時可藉由選擇天然食物,減少外食及加工製品,降低吃到問題食品的機率。
陳彥仁醫師指出,再製餿水油大致有三種毒害,第一是細菌及黴菌汙染,會引發黃麴毒素,易造成肝硬化、肝癌;第二是砷、鉛、鎘等重金屬汙染,造成皮膚、肝、腎及神經病變;第三是過氧化物及醛銅類等毒物,輕則致腸胃炎,重則有肝腎毒性甚至致癌。
陳彥仁解釋,以中醫的角度來說,食用毒油可謂中毒,應盡速排出,分為「汗、吐、下」三種去邪方式,但均須經由醫師診斷,依造個人體質調整才行使用;「汗」,吃進去的毒素會聚積在體表,要透過排汗排出,但發汗過多會損正氣,必須依體質調整;「吐」,利用催吐排毒,但現代少用;「下」,藉由大小便排毒,避免毒物被腸道吸收囤積體內,損害脾胃道。
陳彥仁表示,劣質油是長期積存體內,會牽扯到皮膚、肝腎功能甚至癌症都可能發生

大腸癌






















諾森博士呼籲:(汗)多運動及(下)按時排毒真是保腸道健康的重要好習慣!

關於排毒的各種方法歡迎諮詢諾森博士